可騎行 可漫步 八條特色線路邀您打卡中軸線

發佈八條「行走中軸線」線路,聘請「行走中軸線文化導師」,日前,西城區「行走中軸線」活動啟動。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圍繞「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挖掘西城區中軸線遺產點位及其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八條各具特色的線路,供遊人漫步、騎行。
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孫麗莉介紹,線路包括「古都西翼 別樣中軸」「探元明清 大都風華」「遼金遺韻 騎遇西城」「紅色傳承 尋蹤西城」「中軸以西 京劇尋根」「天橋芳華 中軸南韻」「古都寶地雅趣宣南」「金融沿革 探秘之旅」八個主題。
「八條線路以中軸線為核心,輻射並涵蓋大運河、戲曲、老字號、非遺、演藝空間等西城區代表性文旅資源。海內外遊客可通過城市漫步或騎行兩種方式開展。」 孫麗莉說。
主辦方還邀請了5位在「行走中軸線」領域經驗豐富的專業主理人進行路線設計,並聘請他們作為「行走中軸線金牌講師」。此外,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呂舟等四位文化專家受聘為「行走中軸線文化導師」,為活動參與者提供中軸線文化與古都文化的深度講解和知識分享。(張驁)

新聞鏈接:八條騎遊漫步線路
線路1
古都西翼 別樣中軸(騎遊線路)
途經點位:永定門(西城段)—天橋—前門—南長街—故宮西北角樓—景山—金石博物館—什剎海—煙袋斜街—萬寧橋—鐘鼓樓
線路2
探元明清 大都風華(騎遊線路)
途經點位:白塔寺—趙登禹路—新街口—郭守敬紀念館—舊鼓樓大街—鐘鼓樓—銀錠橋—萬寧橋—雁翅樓—金石博物館—故宮西北角樓—文津街—磚塔胡同
線路3
遼金遺韻 騎遇西城(騎遊線路)
途經點位:宣南文化博物館—唐憫忠寺故址—金聖安寺故址—金中都宣陽橋—北京建都紀念闕—遼燕角樓遺址—遼天寧寺
線路4
紅色傳承 尋蹤西城(騎遊線路)
途經點位:金石博物館—蒙藏學校舊址—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舊址—北京李大釗故居—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陶然亭
線路5
中軸以西 京劇尋根(城市漫步線路)
途經點位:北京坊—大柵欄—觀音寺街—譚鑫培故居—梨園公會—一尺大街—延壽街—正乙祠—琉璃廠—湖廣會館(京劇沉浸體驗)
線路6
天橋芳華 中軸南韻(城市漫步線路)
途經點位:泰安裡—天橋四面鍾—天橋印象博物館—先農壇—永定門
線路7
古都寶地 雅趣宣南(城市漫步線路)
途經點位:瀏陽會館—紹興會館(魯迅舊居)—爛縵胡同(湖南會館)—永慶胡同—遼安東門故址—兩廣大街—牛街—宣南文化博物館
線路8
金融沿革 探秘之旅(城市漫步線路)
途經點位:中國錢幣博物館—西交民巷老北京「金融街」(包括北京坊的交通銀行舊址、鹽業銀行舊址等)—錢市胡同(北京最窄的胡同)—北京銀行中軸線(前門)支行

七處古建修繕邀社會力量參與

西城區近日發佈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此次面向社會公開推出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築共有七處,分別為磚塔胡同關帝廟、真武廟、永泉庵、婺源會館、秦良玉屯兵處、西單飯店舊址、聚順和棧南貨老店舊址。

真武廟進入西城區第三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西城區第三批文物建築分佈在什剎海街道、大柵欄街道、椿樹街道、金融街街道等區域內。其中,真武廟、永泉庵與德勝橋組成的「一橋兩廟」是德勝門內大街上的地標性歷史文化景觀,地處什剎海地區的西海東沿,地理位置優越。磚塔胡同關帝廟坐落於具有700多年歷史、被稱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磚塔胡同中,該建築始建於清代,院落坐北朝南,三進院,格局保存完整。秦良玉屯兵處是為紀念明末著名四川籍女將領秦良玉兩次率軍北上,抵抗女真人入侵,並成功保衛京城,將秦良玉駐軍處命名為「四川營」,並在此建造「石芝庵」以作祭祀之用。
在第三批項目中,西城區持續拓展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選取秦良玉屯兵處,從修繕階段就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力量出資,按文物部門批復的方案進行修繕。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所有社會機構均需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獲取項目。
截至目前,西城已有4處文物建築通過主題打造實現活化利用。其中,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作為紅色報業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沈家本故居成為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福州新館作為禁毒宣傳教育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慶雲寺被打造為以「古建新生、金石永固」為主題的金石博物館,成為中軸線上文物活化利用的樣板空間。
向社會發佈的前兩批文物建築中,已開放三處,即將開放一處。其中,新市區泰安裡被打造成為一個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歙縣會館建設成為金融與文化交流中心;錢業同業公會成為古玉文化館,正式對外開放,地點在西河沿大街186號,佔地面積530平方米,展館面積近270平方米,展出各類古玉藏品260件。此外,梨園公會將建成京劇藝術交流傳播中心,即將對外開放。(張驁/文 方非/攝)

40餘家博物館文創集結西單更新場

下午3時,西單更新場LG層中庭響起悠揚樂曲。扮相精美的淮劇演員,用淮劇唱腔演繹出改編的流行歌曲《聲聲慢》,一眾市民遊客駐足觀賞。一場文博市集正在這裡熱鬧舉行,來自中國40餘家博物館的「頂流」文創產品齊聚一堂,「超強陣容」吸引許多文博愛好者前來參展。

青年淮劇表演藝術家亮相文博市集現場。

杭州博物館的「小破酒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小粉爐」、雲岡石窟的「小佛友」毛絨掛件、晉祠的大鬧天宮冰箱貼,還有蘇州博物館的毛絨夫差劍和勾踐劍,以及被網友形容為「精神狀態遙遙領先」的甘肅省博物館文創……走進市集,文博愛好者小萱激動不已:「個個都是文創頂流呀!哪個沒經歷過現場排隊購買和斷貨的大場面呢?現在不出北京,就能實現文創自由!」

文博市集現場文創產品攤位雲集。

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這場文博市集,將來自中國40餘家博物館、非遺機構、文博企業等的熱門文創產品集結在一起。其中包含河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5家省級博物館,殷墟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國家一級博物館,以及良渚博物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歷史考古遺址類博物館,還有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古陶文明博物館等專題特色博物館。
各個攤位的文創商品琳琅滿目,且都帶有濃濃的文化底蘊。臨近傍晚,有的攤位商品已經空了大半。

文博市集現場文創商品琳琅滿目。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水晶三足熏爐冰箱貼,一度成為社交平台上「一爐難求」的爆款,原型是清代的粉晶龍啣環雙耳熏爐。熏爐爐頸斜收、爐腹鼓出,蓋頂為一圓雕盤龍,蓋外壁對稱雕琢有三隻羊頭,工藝複雜,色澤明快,雕刻得玲瓏剔透。杭州博物館的熱門文創「小破酒杯」,原型則是鎮館之寶之一的元代影青釉裡紅高足瓷杯。粉色的杯身,青色的杯足上有幾抹裂紋,配色加造型,宛如一朵盛開的荷花。
現場還有不少體驗活動。在文物修復體驗課堂,體驗者可瞭解青銅器的起源、鑄造與修復知識,資深文物修復專家將現場指導體驗者在文物白坯上上色、做肌理、塗金粉,各個環節和工藝全部復刻專業青銅器修復流程。此外,觀眾還能觀賞來自江蘇九龍口的淮劇表演,體驗河北蔚縣剪紙,在各個博物館集章。(楊天悅/文並攝)

80後90後走街串巷找尋童年時光
他們用鏡頭定格胡同記憶

胡同是北京的重要特色和文化象徵。門簪、門墩、磚瓦、樹木,乃至遛鳥的大爺、嬉鬧的孩子……都是胡同的組成部分。在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裡,有一群攝影愛好者,用鏡頭記錄胡同變遷、講述胡同故事,他們就是「8090拍記隊」。

托舉隊友獲取更好拍攝視角。

在胡同消失前 拍下兒時記憶
週日下午,在西城區鐵樹斜街93號博物館內,一場關於北京中軸線的分享會正在進行。分享嘉賓張屹然是拍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
「正陽門箭樓為什麼險些消失?」「五牌樓上的文字為什麼多次發生變化?」「地安門原來長什麼樣子?」……兩個小時的分享中,一個接一個既有意思,又和中軸線緊密相關的小故事讓聽眾聽得大呼過癮。隨著講解的深入,屏幕上的照片也不斷變換。細看可以發現,有的照片距今近20年,有的則是剛剛拍攝的。
「從永定門的復建,到前門三里河恢復歷史原貌,我們始終在與時間賽跑,記錄著北京城的變化。」說起拍記隊的故事,隊中骨幹熊文打開了話匣子。
儘管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但走進胡同、按下快門卻步調一致。這是隊員們給拍記隊的「自畫像」。若不是看到熊文手機相冊中的一個個隊員探頭、躬身,甚至要上牆的「英姿」,很難想像這群拍客在胡同裡的樣子。

五四大街公廁改造中發現的福字門樓牆面。

「我們有30多名隊員,骨幹大約有四五個,基本都是胡同生、胡同長的北京孩子。最早從零幾年就開始拍攝了,追著拆胡同的推土機跑。」隊員盧淼說。
原來,2000年前後,因城市建設和道路拓寬,京城裡的一些胡同貼出了拆遷公告,有的胡同這星期還在,下星期可能就只剩下名字了。愛好者們追著拍,只為在胡同消失前,拍下小時候的記憶,給自己留個念想兒。
2005年前後,文化網站「老北京」網的網友們成立了一支名為「老北京拍記隊」的隊伍,目標就是走遍胡同,為北京的胡同文化、市井生活建檔案。從那時起,一群60後、70後按動快門,拍下了300多條如今已消失的胡同。而熊文、盧淼等80後、90後,就是這群前輩的迷弟、迷妹。

開眼界變思路 收錄原生態細節
「他們能行,我們也能行。」說起「8090拍記隊」組隊的初心,熊文笑稱多少有點對前輩的「不服」。
「上癮,求全,拍大面兒。」隊員竇梓寧的話道出了拍記隊初期的風格。他們曾以前門、大柵欄為出發點,將周邊胡同分為幾片,分組進行拍攝;也曾追著名氣,在史家胡同深處探尋凌叔華的往事,在八大胡同裡印證賽金花、小鳳仙等人的傳聞。
從最初的熱情中逐漸冷靜下來,他們意識到,拍攝胡同容易,但拍出胡同味道卻很難。想要從大面走向精微,敲門行動必不可少。只有真正走進民宅,走訪老居民,才能聊出故事,拍出好東西。
想法雖好,但閉門羹卻沒少吃。不過,熊文的一次偶得堅定了大伙的信心。那是一個週末,她和幾位隊員來到掌扇胡同拍攝,發現一家門前的青石門墩非常完整、清晰,便舉起相機拍了起來。不一會兒,一位在旁邊曬太陽的老人看她拍得如此認真,便主動邀請熊文進門看看「更好的」。

隊員在拍攝胡同門墩。

當一對漢白玉材質的門墩出現在熊文眼前時,她甚至忘記了按動快門。這對門墩上面雕著趴伏的小獅子,花紋也特別清晰,明顯比門外的青石門墩更有價值。原來這是老人的私人藏品,是她拍攝時的專注打動了老人,才有緣得見。
就這樣,在熊文的帶動下,隊伍拍得細緻多了。有條件的院落都要探訪,盡量走訪到原住老人,門樓、扶手、雕花、罩棚等細微建築構件都要一一收入鏡頭。
「哪怕門前掛著衣服,曬著被子,鏡頭也不會避開,這種原生態的細節才是最打動人的。」熊文說。

引起廣泛共鳴 共同傳播胡同情
漸漸地,拍記隊拍下了很多珍貴的素材。隊員們將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在微信公眾號、微博上發表。在收穫粉絲的同時,也通過公眾號吸納了幾位新隊員。在眾多互動中,一篇投稿讓隊員們成就感滿滿。
這是2019年的一篇推送文章,介紹天橋地區的儲子營胡同。儲子營胡同原名廚子營,形成於明代,屬正南坊,在明嘉靖年間的北京地圖中已有記載。1965年地名整頓時,將儲子營大院、古佛寺後身併入,統稱為儲子營胡同,並沿用至今。
與眾多知名胡同相比,儲子營胡同鮮為人知。可就是這樣一條不起眼的胡同,卻引起了一位讀者的共鳴。「看到關於儲子營胡同的推送內容後特別感慨。因為這是我長大的地方,是我曾經的家。」給拍記隊公眾號留言的讀者姓顧,表達感謝後,她試探地問:「我能投稿嗎?也想寫寫小時候在儲子營的故事。」
這樣的要求正是拍記隊隊員們求之不得的。幾個月後,一篇名為《在儲子營胡同20號的日子》的文章出現在拍記隊的電子郵箱。樸實的文字引起了更多共鳴,通過後台分享胡同經歷、故事的人也多了。雖然故事情節並不波瀾壯闊,主人公也不是大人物,但是每一個平凡的故事背後,都是胡同文化的體現。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讓拍記隊有了新目標。「我們想用照片和故事,向中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介紹北京中軸線。」(張驁)

「相聲發源地」地標石落地天橋

「說相聲,逗人樂。祖師爺,東方朔……」近日,天橋南大街與北緯路交會處的明春園裡,一群孩子打著快板,唱著相聲「三字經」,講述著相聲的起源。當天,「相聲發源地」地標石落地於此,王玥波等相聲演員為觀眾帶來精彩演出。


公開表演的相聲被稱為「明春」,為了紀念相聲在天橋地區起源的歷史,此區域進行環境整治後被命名為明春園。據《宣南鴻雪圖志》記載,此區域曾建有水心亭,是老天橋公平市場舊址。在公平市場時期發展成平民商業中心區和民間演出藝術的中心。


「相聲發源地」地標石坐落於明春園之中,園內還設有曲藝雜家崔琦撰寫的《相聲「三字經」》示意牌,供廣大市民遊客學習、體會相聲文化。


「明春園緊鄰天橋藝術中心和天橋劇場,希望大家來此打卡的同時,能夠走進劇場看演出,聽相聲。」天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早些時候「西城曲藝傳習社」落地天橋,也為曲藝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場所。(張驁/文 西公/攝)

顧祠裡沉浸式體驗宣南文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傳世名句。在西城區報國寺內,紀念顧炎武的顧亭林祠已建成180年了。日前,以「顧祠秋聲」為主題的紀念活動在這裡舉行。
顧祠前,扎根在報國寺、通過沉浸式戲劇傳播傳統文化的「發小兒天台」創始人張世騫化身串講人,帶著孩子們走進光影沉浸劇《顧祠秋憶》,通過「穿越」,與趕考舉子「洪生」一起遊覽顧祠,對話「譚嗣同」,感受宣南士人的家國情懷。


拿起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串講人、劇中人和孩子們圍繞「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分享人生感悟,鼓勵孩子們日日學新知,溫故而知新。沉浸劇尾聲,孩子們跟著「洪生」朗誦《少年中國說》,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張驁 文 方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