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叔涓\陳子發福建報導】第十六屆海峽論壇·閩台民族宗教交流系列活動在16日至17日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臺灣文學藝術界代表,以及臺灣青年等50多人組成交流考察團,到福建省漳州進行交流參訪,見證了兩岸藍氏族譜對接儀式。
「中華一家·兩岸共好」閩台民族宗教交流系列活動,特別安排到漳州參觀了漳浦縣臺灣農民創業園、藍氏宗祠,見證了兩岸藍氏族譜對接儀式,考察了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送坑村閩台緣同心館、文化園和新圩鎮官佘村,體驗了高山族拋陀螺、拉手舞等非遺精品項目,感受了充滿中華歷史文化底蘊的漳州古城。
第一站,來到漳浦縣赤嶺佘族鄉石椅村「種玉堂」,取自「種玉藍田」,始建於明嘉靖二年,是漳浦藍氏和臺灣藍氏宗親的總祖祠,記錄了「平臺首功」藍理、「治台功臣」藍廷珍以及「籌台宗匠」藍鼎元等人收復、治理和開發臺灣。
深入瞭解到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情誼深厚。
兩岸藍氏族譜對接、共祭祖先活動在此舉行,交流考察團通過追尋漳浦藍氏源遠流長的歷史,族譜是連接兩岸家族血脈的橋樑,從中能夠找到藍氏完整的遷台脈絡。
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監事長柯武勇說,至今在臺灣南投市的鳳山裏、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及彰化縣社頭鄉都有一個名叫「樟普寮」的地方,居民以藍姓為主,溯其源皆出自漳浦的種玉堂。臺灣現在還有很多與大陸同名的村落,祖先們以祖籍地命名,是為紀念原鄉、緬懷祖先。
從臺灣基隆遠道而來尋根謁祖的基隆市藍氏宗親藍福明夫婦,通過族譜對接,我們找到了根、認識了根,臺灣現在正在籌備建立全台的藍氏宗親總會,協會是兩岸溝通的重要橋樑,希望通過協會,使兩岸藍氏團結起來,進而影響更多人。
然後,到了位於華安縣送坑村「閩台緣同心館」,是華安縣7個高山族聚居村中高山族人口較多的村。在「閩台緣同心館」大家圍繞「閩台同心、共同家園、共同富裕、共同進步、非遺傳承」等200多張圖片。
當地講解員嚴麗貞是臺胞三代排灣人後裔,她提到,他的爺爺年輕時從臺灣來到大陸定居,從小就聽他講兩岸骨肉相親的故事。
台中少數民族代表包世晶說,他們這次到福建參加活動,也是想邀請大陸高山族的同胞到台灣參加今年要舉行的「豐年祭」活動。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執行長贏在達那目,他指著館中展示的服裝實物說:「兩岸高山族的服飾、圖騰都是一樣的,我們願意和大陸合作共同保護和傳承我們共同的文化。」
在華安縣新圩鎮東北部的官佘村品嘗了烏米粽等佘族特色美食後,當地高山族體育舞蹈運動員們為嘉賓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高山族舞蹈表演。
華安高山族民族文化濃郁,大家經常開展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如拋陀螺、跳拉手舞等,高山族拉手舞更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場大家不自覺地跟隨舞蹈節拍、翩翩起舞,高山族體育舞蹈運動員們圍成一個大圈,牽起手來,與臺灣嘉賓們一起跳起了拉手舞。
然後,所有與會人員走進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古寨,踏入二宜樓,這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二宜樓其名取自祖輩「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美好願望,是福建單體面積最大的土樓,也是世界級文化遺產,樓中珍藏壁畫、彩繪、木雕、楹聯之多讓大家感歎為「中華藝術寶庫」。